江陰海達集團公司是一個擁有5家企業、1個境外上市公司的大中型集團企業,員工2400多名,占地面積33萬平米,綠化面積3萬多平方米,形成花園式工廠格局。2007年完成開票銷售23.9億元,入庫稅金6795萬元,取得連續4年保持40%以上的速度發展。海達誕生于1980年,正值國家改革開放的初期,海達領路人徐友才抓住機遇,開拓發展,從當初的家庭小作坊不斷壯大,于1997年創建江陰利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(經營鋁塑復合板及鋁單板),2001年創建江陰海達特種人革有限公司,2003年創建東華鋁材科技有限公司(經營鋁合金熱擠壓產品),2005年創建科瑪金屬有限公司(經營帶鋼、馬口鐵),于2007年底開始籌建華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(經營高科技醫療設備)。企業的快速發展,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,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春風,公司黨總支書記、董事長徐友才同志對黨無限感激與忠誠,對黨充滿感情。海達在2000年成立黨支部,黨組織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目前有黨員80余名,并于07年4月成立黨總支,同年底向上級黨委遞交了成立企業黨委的申請。
一、加強組織建設,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
集團公司黨總支部通過“五抓”,不斷提升企業黨建水平。一是抓學習。集團公司領導班子致力于建設一個團結、高效、務實、創新的堅強領導體,堅持學習十七大報告、新黨章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“兩會”精神,堅持學習管理、技術等知識,堅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,提高領導者自身素質,提高領導能力。二是抓組織。當集團公司升格為黨總支部的同時,海達成立了海達彩涂、利泰裝飾、特種人革、東華鋁材、科瑪金屬、愛康太陽能6個支部。并積極培養有知識、有文化、有技術的員工向黨組織靠攏。三是抓載體。海達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,企業文化有力的塑造了海達的企業形象。公司利用《海達文化》報、宣傳欄、黑板報為載體,豐富員工視野,統一思想認識,為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基礎。四是抓隊伍。一支黨性強、作風硬的黨員隊伍,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,海達就是把一批敢于負責、勇于負重的黨員同志,分布到生產、銷售、管理、技術、科研等領域,形成每個領域及重要崗位都由黨員把關坐鎮的格局,為企業的長足發展夯實了基礎。五是抓陣地。集團公司新增設的黨員、職工服務中心,建筑面積約600平米,集黨員活動室、圖書室、電子閱覽室、健身室、電教室、書畫室及服務大廳于一體。各支部也組建了不同規模的黨員活動室。
二、加強制度建設,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
集團公司黨總支部通過在實踐中探索、在工作中總結,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來推動企業黨建工作的提升。一是建立黨員組織生活機制。集團公司黨總支制定了中心組學習制度、黨員教育制度、民主生活會制度、“三會一課”制度、入黨積子培訓制度等。二是建立黨員意識養成機制。黨總支注重調動、發揮和保護好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,在干部人選、先進評選等方面適當向黨員傾斜,并在生活上和工作中關心幫助黨員,增強黨員的使命感、榮譽感。三是黨員能力增強機制。黨總支除利用宣傳載體來牢固黨員的信念外,還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,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、管理能力、技術水平等綜合素質。隨時隨地注重黨員形象,發揚風格,多做貢獻,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。四是建立黨員責任落實機制。黨總支部結合黨員的不同崗位、職務規定了不同的權利和義務,使黨員清楚明白自己的責任,通過幫助、指導、檢查、評比、獎勵等方式,促使黨員承擔好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。五是建立黨員成長激勵機制。黨員為企業發展做出了貢獻,公司極力頌揚并給予相應的利益回報,增強優秀黨員對黨員及員工的吸引力,形成人人學先進、人人爭先進的良好局面。
三、加強先進性建設,強化黨組織和黨員的社會責任
集團公司十分注重善待職工、回報社會,為全鎮企業做出了表率。一是關心職工生活。海達集團員工收入始終高于華士鎮平均工資的30%以上,并以每年20%的速度提升,07年,一線員工的平均工資達到了28000元,今年徐書記在年初的《工作報告》中莊重承諾,今年海達員工的工資要毫不動搖的提升。已建好入住的職工宿舍,解決了大多數住房困難的職工生活問題,并加快海達在建的78套公寓房工程,盡快開工門面房住宿樓建設,進一步規劃海達商務住宅區。要讓立志扎根海達的所有員工有房住,要讓對海達發展有突出貢獻的精英們住得舒適,讓大家充分享受海達發展成果。員工貢建平原先是拉三輪車的,就是碰上了徐友才同志,進了海達,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;陜西籍員工張海軍,利用在海達掙到的錢,搬出了窯洞,住上了新樓房;四川籍員工廖治國說,是海達止住了他流浪的腳步,從此在這里感受著安定,不愿離開;員工趙秋英夫妻兩人都在海達,是海達為他們一家6口人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;云南籍員工劉邦國認為在海達工作是一種恩賜,是一種福分,一個月的工資是他在家時一年的收入。企業經常性對困難職工進行幫扶,每年年底都要慰問、走訪困難職工,解決生活困難或家人就業困難。2008年3月,東華支部倡議黨員向劉少明募捐34411元,幫助他的妻子早日戰勝病魔;人革支部倡議黨員向員工李莉捐款20500元,解決其因母親去世無錢安葬的實際困難;科瑪支部設立關愛基金,用于幫助企業困難黨員和職工。二是注重環境友好、資源節約。海達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亦趨,在07年上半年專門整改多條生產線,達到合理排放;4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科瑪污水處理場用資500多萬元; 8月開工修建大型污水處理中心,其工程用款預計達1000萬,海達07年直接用于環保資金累計超過1500萬元。徐友才同志鄭重承諾,海達的發展,一定要不留任何遺憾,他就是在朝這一方向努力。海達集團各廠區環境怡人、鳥語花香、綠樹成蔭、芳草萋萋,是典型的花園式格局。企業內部生產,要求各分公司制訂嚴格的物耗考核措施,節約資源、降低成本、減少排放、增加循環利用,公司正著力開發循環經濟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08年的工作主線,即定為雙增雙節和節能減排,貫穿所有日常工作,掀起節能增收、節支增效,勤儉節約的新高潮。三是科技創新增活力。海達自2000年成立企業研發中心來,不斷引進高科技、高學歷人才,公司每年將銷售總額的3.5%投入科技創新,不斷研發新產品,引進新技術,提高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,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活力。自2001年相繼成功開發鋁塑復合防火板、發光鋁塑復合板、抗靜電防塵抗菌鋁塑復合板,給公司帶來不可估量的品牌效應。公司深喑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”,不斷鼓勵科技創新,不斷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。2003年海達特種人革有限公司優化組合,以拓展產品的科技含量來延伸市場,海達的合成革、壓延革產品在同行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。2003年投資的東華鋁材科技有限公司從一開始就站在“立足建材、放眼工業材”的高度,組合產品結構,目前產品遠銷日本、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,產品廣泛用于光伏太陽能、船舶集裝箱、汽車等高精技術產品中。公司不斷創新,增加產品科技含量,在07年引進“氟碳粉末噴涂”及“亞光電泳”新技術,此種新技術在華東地區僅兩家。科瑪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一舉攻克寬帶生產技術壁壘,并自主設計、安裝1050鍍錫線,為公司節約1500萬元,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明顯高于同行業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海達正在以科技創新為引領,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打造學習型、開拓型、創新型、節約型現代企業,立足于“科技興企”,必將實現海達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,實現海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。四是勇擔社會責任。海達為社會提供了2300多個就業崗位,海達在打造一流企業的同時員工們也充分享受了企業的發展成果。到2007年底,企業內符合參保條件的參保人員達830余人,而且隨著國家新政策的出臺,這一數據將快速上漲。海達的員工工資在華士鎮首屈一指,員工福利優厚。海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,周邊幾個村的水泥路面的鋪設,使村民們告別了“雨天一身泥,晴天一身灰”的尷尬日子;幾個村的自來水管道的鋪就,使村民們為最終奔向小康生活奠定了基礎;向江陰市慈善總會莊重承諾,20年內,海達將直接捐資800萬元,支持慈善事業;給愛心事業捐款,幫扶周邊村困難群眾;每年注資24萬元,在華士高級中學及國際部建立“海達獎學基金”;給華士消、聯防大隊捐資……這些在社會上都津津樂道,海達黨總支書記、董事長徐友才榮登“2006年度江蘇省光彩事業捐贈光榮榜”。在華士河一河兩岸改造工程中,海達斥資159萬元描摹華士河的美麗;為建設和諧華士、保護環境,海達又主動請纓斥資110萬元鋪設環工業區污水處理管道,勇擔社會責任,海達短短幾年的公益性開支已高達1500萬元,這一數據反映出的是海達富了不忘社會、回報人民的社會責任感。五是促進企業文化的大發展、大繁榮。海達集團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,要用文化來提高和統一黨員及員工的思想意識,逐步統一全員的共同價值觀,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,激發員工的創造力,傳承和弘揚海達精神,使海達獲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,增強海達的軟實力。很多客商來海達,除了欣賞海達優美的環境,還有就是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,普遍認為,跟這樣的企業合作一定非常愉快。文化搭臺,經濟唱戲,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,文化建設也得到更好的發展。為豐富員工業余文化生活,公司自發組織成立了青年學習協會,組織員工參加籃球、象棋等比賽,設立圖書室供員工學習,開辦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。讓員工以海達為家,從而立志扎根海達、報效海達,讓員工無處不在的感受到溫暖和關懷。